乙:任务与日常

2023-08-26 21:48:37来源:哔哩哔哩

正文之前,最好先看完《穿越》全篇和《谎》,并从第一篇开始看,以保证内容的连贯性。创作不易,点个赞吧!

56年 太阳系计时(地球)3月5日 于361号数据传输中心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按地球计时的话,我们是下午到达的361号星系,但等数据传输中心建好就已经是很晚的事了。之前观测到的信息被进一步证实了,361号星系有三颗行星,按距离恒星由近到远编号为A、B、C,它们都没有卫星,质量也很好。这次修正观测是上午进行的,那时离361号星系还有一段距离,还没收到任何文明社会可能发出的信号。从理论上来说,这有两种可能,要么这颗星球上没有文明,要么他们使用的通讯与我们完全不是一种形式,这预示着一个更高级或更初级的文明。如果是后者,那意味着极大的机遇或同样大的危险,但这在前360次拓荒中还从未出现。

为什么总感觉接下来会有转折?我也不想这样写,但我们现在知道,这一次拓荒与前360次拓荒并无不同,我们面对的还是一个寂寥的世界。

不过没有文明并不说明没有生物,在361-B星上发现了植物,但也很少很初级,等到登陆B星的时候要采集一点样本。

361-A星看上去更像一颗小行星,但它至少能“清空轨道上的杂物”,虽然我怀疑那些杂物只是被行星深处涌出的高温熔融物给吞噬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离太阳太近了,行星核心至今没有冷却,而是在恒星的热辐射下反复喷发,落回,再喷发,再落回。

这不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对于低空人造卫星而言是这样的。听负责那颗行星的几个队员说,那个行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陆地”,只有数以千百计的浮岛在炽热的熔融物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而那些火红的死神则在整个星系残破不堪的地层下伺机而动,哪里有较大的空隙,它们就从哪里挥出镰刀。

这就让喷发难以预测,也十分锻炼那组队员驾驶穿梭机的技术。现在的能量护盾技术已经十分完善,温度已经不是问题,但要是被那些火舌添上一下,目前性能最好的材料估计也回天乏术。不过既然我现在得知了这些信息,就说明那组队员平安回来了,不过因为恶劣的环境,他们能做的也只有探测一下那里现有的资源。不用再去那个鬼地方冒险了。

362-B星是我负责的行星,明天会进行更详细的搜索。这里的气温和大气成分都不错,可惜沙尘含量太高,还是得佩戴呼吸设备。唯一的缺陷是水资源,这里的地势赤道低周围高,总水量又少,导致远离赤道的地方基本都是沙漠。我也不想着能分到中间那片海洋附近了,反正其他地方最大的危险也就是沙尘暴,这在之前的所有训练中也是很容易应付的一项。

越是适宜生存的行星,就越没什么可说的。也是因为沙尘对可见光分析的影响不大,而且生物因素很难远程侦测。反正数据传输中心也要建在这里,以后不知道还得在这上面待多久,不着急。

361-C星具有与前两颗行星恰恰相反的特点:水资源丰富、温度奇低。整个星球表面都被水覆盖,海面常年冰封,只有近日点时面向恒星的一面才有短暂的融冰期。因为它的自转方向类似天王星,所以每次到近日点时,都是北极附近的冰融化。这里的“北极”是在认为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时确定的。

相比太阳系,这个恒星系的规模更大,但有效范围小得多。361号恒星的质量远大于太阳,但361-C的轨道的半长轴却远小于海王星,再往外就都是些零碎的小行星和无尽的深空。这使得361-C的运行周期很短,保守估计,我们能等到两次它的北极冰层融化。到时候能对其内部结构做更仔细的探查。

金芒在技术方面比我强很多,所以在后续部署中他不会下到361-B星的地表,而是会和关队长以及其他一些人一起留在数据传输中心负责数据传输和备份。这意味着我在驻扎的日子里可能要单独行动了,我并不觉得这是坏事。用历史书上的话说,文明刚刚复苏,娱乐文化尚未广泛传播,像我们这种拓荒者,平时能聊的天实在有限,至于玩,这可不是工作的时候该想的事情。

在等待无人机建设数据传输中心的时候,我先随考察队先遣小组到361-B的大气层内大致转了一圈。它比地球小多了,穿梭机飞一圈都要不了一个下午。我看到了我被分配的那个位置,还不错,离赤道和极点的距离适中,几乎正好在北纬45度。周围是沙漠,但有一面靠近峭壁,可以挡一下风沙,如果不出什么意外,这将是一次平淡而安全的出征。

按这个时间,明天出发的时候应该是我那个位置的半夜,但这颗行星自转挺快的,大概八小时一圈吧,到时候可得看好时间了。

太阳系计时(地球) 3月6日 于361-B星记

今天,拓荒数据采集才正式开始。两批人分别前往361-B星和361-C星,鉴于这两颗星的相对位置变化很快,而各组人员在行星上的分布又很分散,关队长决定关闭常规通讯频道,但每个人每24小时必须发送一次确认消息。这是个好办法,据说他之前已经用过很多次了。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只要遇险时运气不是太差,别刚发完确认消息就出事,一般都能及时被发现。

看着无人设施自己搭建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现在的这种小型前哨站都是小型穿梭机变形而成同时就能坐五六个人,不过听爷爷说旧时代的时候有这种功能的飞行器都算是型号偏大的了,而现在我坐的这个型号是第三小的,但在我看来也挺大的了,真不知道更大的那些飞行器该怎么降落。

至于最小型的,叫单人弹射舱,人在里面得躺着。一般用它都是由更大的飞行器弹射出舱,但即使是平地起飞,最大速度也很快,而且过载很小。过载平衡器是一代人里的精英设计的,不得不说真的很有用。

我原本以为我的首次拓荒就这么平平无奇,但很快探测设备就让我兴奋起来:这里的岩石和沙粒中的稀土元素含量比太阳系和新星系高得多。在量子技术在旧时代突飞猛进地发展时,与之相适应的材料却难以量产。一代人比旧时代政府先一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仍然拮据,想尽办法才在当时搞出一个空间站,之后与旧时代政府的冲突中的装备基本都使用量子具现,因为真的装备太贵了。这导致即使在有些任务中人数占优势一代人也不能正面冲突,因为对面只要破坏掉制造具现的手环或是打开量子屏蔽器,一代人就只能坐以待毙。即使到了现在,大规模使用的三种材料中也有两种很依赖稀土,用量虽然不多,但原料毕竟有限,所以飞行器用来用去也就那么几艘,之前事故中毁了几艘,还得费尽心思把残骸运回来。

而现在,光我这个前哨站附近的岩层稀土储量就值得建立一个小型矿场来采集。并且即使采用粗加工,这么高的丰度,也能产出不少,最后还没有污染。我立刻上报了数据,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在观测时,周围地区的分布很广,其他前哨站应该也能发现,如果这里的地表岩层都是这样,那在进一步鉴定后太阳系应该还会派来更多运输船。我运气还不错,第一次拓荒就有这么大的收获。

数据传输中心很快传来命令:采集更多样本,运回中心并详细分析成分,还要加装探测模块,进一步确认稀土分布范围。这并不复杂,采集和运送靠无人设施即可,加装模块也很简单。探测装置本来就有很多配套模块,为了防止误操作装配了互斥模块,也是为了节省能量,平时都是全部禁用的。现在上面解除了一个模块的封锁,我在下面加上就是了。探测模块会大大提高探测范围和精度,但速度就慢得多了,要出结果,也得到明天了。

太阳系计时(地球) 3月11日 于361-B星记

前面几天大概的确只能用“今日无事”来形容,重大的发现并不一定会带来没日没夜的工作,前面几天也就是反复地勘探地形和地层,数据能占满半个传输中心,看样子,太阳系是打算在这里建立矿场了。

我的猜测很快得到了证实:数据传输中心空投了一批建材,让我先规划一下矿场的大致区域。我在这门课的成绩还不错,但毕竟是第一次投入正式生产,还是严谨一点的好。于是我向传输中心申请了定向增幅模块的使用权。

这个模块能在某个特定方向上接收全频段的信息,包括探测回波,我主要是想用它来预防可能存在的地下空洞。“某个特定方向”的范围并不大,因此探测需要重复多次以覆盖整个区域,单是操作和等待就已经能消耗半天时间了。但这次,很快就有了收获。

我很快在地下发现了空隙,对于建立矿场来说这还算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个空隙很小,而且很深,理论上不会干扰到地表。但在下一次结果出来之前,我忽然发现在这道空隙的内壁上好像有一些不属于岩层的物质,下一次探测同样出现了这种物质,并且两次探测探到的空隙刚好构成一个十字型,看上去不像是天然形成的。

我一下紧张起来,又有点兴奋,立刻在这个“十字路口”周围逐步向外成同心圆式搜索。每次出结果的时间好像在越来越长,我知道这是因为我越来越急切。这导致了我的失误——没有立刻向数据传输中心汇报,而是独自不停地探索着这个地下结构。

终于,我查明了所有我能探测到区域的结构图,空缺部分存在明显的走廊结构,以及与其连接的房间和大厅,这些空隙内壁都附着了一层与地层不同的物质,从观测结果看,这物质比地层坚硬得多。据我猜想,这应该是一座由智能文明打造的地下城。这时,我给自己设的计时提醒我,该发送确认信息了。我发完了才猛然反应过来,得马上上报数据传输中心,这可是拓荒第一次发现文明的活动迹象。

但就在我上传这个文件到挂起区时,一个更令人震惊的现象出现了:我刚刚探测过的区域传来了一个坐标!那是个空间坐标,而且发信很微弱,我猜只有我这里接收到了。我将它也放进了挂起区,上传到了数据传输中心。

因为好奇,我将这个坐标输入了前哨站的空间路由器,只等上面命令一下,就进去看看。此时,我的日志计时器响了,今天的事实在太多,光是写完都可能要好久,不过我并不累。拓荒,正是探索的过程。

标签:

今日热门
More
返回顶部